当前位置:

践行“两山”理念 书写绿色答卷——内蒙古西乌旗跃进煤矿矿山环境治理项目侧记

来源:红网 作者:朱培培 戴江浪 编辑:李想 实习生 李冰妍 2025-09-20 10:15:45
时刻新闻
—分享—

红网时刻新闻通讯员 朱培培 戴江浪 内蒙古报道

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二十周年,也是湖南省地质院水环所对内蒙古西乌旗跃进煤矿矿山环境治理项目实施管护的第一年。作为生态修复领域的重点标杆工程,该项目曾荣获湖南省地质科技进步二等奖,是湖南省地质院水环所以专业实力践行生态修复使命的典范之作。

图片

内蒙古西乌旗草原。

盛夏时节,内蒙古西乌旗草原上生机勃发。曾经满目疮痍的跃进煤矿矿坑创面,如今已被新绿植被悄然覆盖,清澈水流点缀其间,一幅生态和谐的画卷徐徐展开——这正是内蒙古锡盟西乌旗跃进煤矿矿山环境治理项目交出的清美“绿色答卷”。

昔日矿坑,繁华隐现生态伤

时间回溯至20世纪60年代,西乌旗的宁静被工业轰鸣打破。因其地下蕴藏丰富煤矿资源,这里逐渐发展为能源开采重地,鼎盛时期机器轰鸣、烟囱林立,为地方经济发展输送着“工业血液”。然而,繁荣背后是沉重的生态代价。

图片

昔日矿坑。

经年累月的露天开采与粗放生产,让这里形成了深坑146余米、水深57米、敞口面积达66000立方米的巨型矿坑,废渣堆砌成山,如同草原上裸露的“伤疤”,地质灾害、水土流失、环境污染等隐患随时威胁着周边生态。2020年,依据国家政策,跃进煤矿被列入内蒙古自治区关闭退出煤矿名单,遗留的“生态债”亟待偿还。

进军内蒙,百折不挠迎转机

在稳固省内市场的同时,湖南省地质院水环所放眼省外,积极寻求新的发展机遇。2022年7月至2023年4月,湖南省地质院水环所积极聚焦内蒙古地质灾害和生态修复领域,先后12次参与当地项目投标。面对多次投标未果的情况,团队从失败中汲取教训、总结经验,逐步掌握内蒙古地区的投标环境、招标条件、评标细则,为后续突破筑牢基础。

2023年4月,湖南省地质院水环所迎来了关键时刻——跃进煤矿矿山治理项目投标。为把握此次机遇,湖南省地质院水环所组建专项小组,全面研究招标文件、项目图纸、工程量清单,全力推进投标文件的编制。编制完成后,立即邀请行业专家进行多轮审查论证,经过逐项完善、反复打磨,最终形成高质量投标文件并顺利提交。4月14日,中标喜讯传来,中标金额达1.298亿元,迎来湖南省地质院水环所有史以来中标金额最大的一个项目。

火速集结,打响生态修复战

图片

湖南湘煤跃进煤矿矿山治理工程项目部。

成功中标既是激励,更意味着沉甸甸的责任。2023年4月20日,“湖南湘煤跃进煤矿矿山治理工程项目部”正式成立,一支专业、高效的治理团队迅速组建。4月21日,项目组全体人员赶赴项目现场,第一时间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4月22日至23日,施工队伍遴选和设备进场顺利完成,同时,项目组严格落实安全文明施工要求,布置“九牌一图”、张贴岗位职责,确保施工过程的安全与规范。4月25日,开工仪式如期举行,40余台挖掘机、200余台矿卡宽体车、50余台推土机浩浩荡荡进驻矿区,一场与时间赛跑的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战正式打响。

攻坚克难,创新破局突围路

跃进煤矿矿山项目治理任务繁重,涵盖排土场渣土清运、生活区建筑物拆除清运、矿渣清运、采坑回填及土地复垦等关键领域。项目团队精准施策,采用“废渣清运—回填垫坡—覆土改良—削坡整形—播撒草籽”全流程技术方案,以扎实行动逐一攻克治理难题。

项目推进中面临两大核心挑战:一是采坑回填难度大,坑内水深达57米,水体存在轻度污染,严格禁止外排,限制施工路径;二是火煤治理风险高,待处理火煤量达120万立方米,煤炭处于自燃状态,挖掘过程中挖机一接触便会燃起高火,且挖掘时空气流通会引入氧气,加剧火势,安全隐患突出。

图片

用挖机快速将火煤挖掘后,立即装载至矿用卡车。

针对上述难题,项目团队创新采取“快速挖掘—即时转运—直接回填”的处置策略:用挖机快速将火煤挖掘后,立即装载至矿用卡车,以最快速度转运至采坑水坑内,利用坑内水体直接灭火,同时完成火煤的回填处置,一举解决了火煤灭火与采坑回填两大难题,高效推进项目治理。经过团队不懈努力,2024年8月底,项目累计完成废渣清运与回填垫坡1100万立方米、覆土122万立方米、削坡整形32万立方米,在477公顷的治理区域播撒绿化草籽、种植杨树。

绿装重披,生态画卷渐展开

2025年8月20日,时隔一年,湖南省地质院水环所跃进煤矿治理项目负责人戴江浪,又一次踏上了这片熟悉的土地。这是他今年第八次专程赶赴内蒙古西乌旗,为项目后续管护工作忙碌。8月底的内蒙古西乌旗秋意渐浓,900棵杨树在道路两旁列队,仿佛是忠诚的卫士守护着这片重生的土地。新生的草坪在滴灌下泛着微光,如同绿色的绒毯铺展在大地上,将昔日的矿坑创面温柔覆盖。

图片

生态修复后的矿渣山。

脚踏着松软的草地,抬眼遥望澄澈的蓝天,看着眼前这幅由自己和团队亲手“绘制”的生态画卷——曾经的矿渣山变成了绿地,深凹的矿坑披上了绿装,戴江浪的目光里满是欣慰。从最初啃下硬骨头的攻坚,到如今看着草木一天天生长,他深知,这片草原的“重生”不仅是对生态的修复,更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最鲜活的诠释。

跃进煤矿的“涅槃”故事仍在续写。未来的道路上,湖南省地质院水环所将继续秉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在生态修复治理项目中践行使命,用专业力量助力“绿水青山”画卷在土地上徐徐铺展,为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地质力量。

来源:红网

作者:朱培培 戴江浪

编辑:李想 实习生 李冰妍

本文链接:https://dz.rednet.cn/nograb/646943/50/15286115.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地质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