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时代湖南地质七大战略构想

来源:红网 作者:谈文胜 编辑:李海波 2025-10-31 17:55:51
时刻新闻
—分享—

“十五五”时期是我国向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迈进的关键五年,也是湖南地质转型变革、突破跃升的关键五年。2025年10月23日,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对未来五年发展作出顶层设计和战略擘画,明确“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对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美丽中国、更高水平平安中国等作出部署,为地质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作为服务国家战略、支撑地方发展的重要力量,湖南地质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全会精神,以战略思维谋划、以系统观念统筹、以创新驱动破题,实现从“一马当先”找矿尖兵到“万马奔腾”支撑先锋的凤凰涅槃,为湖南乃至全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地质智慧与力量。

深耕主责·构建资源保障新格局

全会再次将能源资源安全摆在重要战略地位。新形势下,地质勘查向“深、边、盲、海”突破,成为湖南地质融入国家战略、服务区域发展的必然选择。向“深”掘潜,以实施钦杭成矿带中段铜、南岭中西段锡等深地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为牵引,聚焦锂、锰、金、锡、锑、稀土等湖南优势战略性矿产,构建“成矿规律+三维建模+深部探测”的“三位一体”找矿体系,突破“第二富集空间”,助力打造五大国家级、“10+20”省级资源基地。向“边”拓维,深化成矿规律认识,在水口山、黄沙坪、柿竹园等老矿山外围开展“就矿找矿”,有效延长矿山服务年限,实现“老树发新芽”。向“盲”探路,围绕上扬子、江南隆起、南岭等重点成矿区(带),加快1:5万基础地质调查全覆盖,聚焦工作程度低、矿体全隐伏的找矿“空白区”,开展远景调查和潜力评价,提交一批高质量后备勘查选区,开辟找矿“新战场”。向“海”迈进,借助跨省合作平台,链接省内深海钻机技术,联合优势力量进军深海矿产勘查,助力国家海洋强国建设,以地质勘查空间之变引领湖南资源保障格局之变。

全链协同·支持现代产业新蝶变

现代化产业体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物质技术基础,湖南正加快构建“4×4”现代化产业体系,旨在为全省高质量发展夯实“四梁八柱”的产业底座,也将地质事业推向了“内外联动、双向赋能”的战略新方位。筑牢安全硬防线,锚定“国之大者”,加速支撑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战略性矿产资源保障专题研究成果转化,聚焦28种关键矿产,以“三大战略”谋全局、“八大工程”破难题,重塑“探采供储销”全链条现代矿产资源保障体系。筑强协同产业链,立足全省“一盘棋”发展思维,深化矿产资源省级统筹协同,对接湖南矿产、湖南轨道、湖南海利等龙头企业,创新推行“链长+链主+链条”发展模式,全流程赋能战略性矿产资源安全供给,为打造万亿矿业产业集群输入“地质动能”。筑实产业新赛道,精准对接优势产业,靶向服务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以新能源、新材料、绿色低碳等产业为突破口,充分发挥地质科研、数据、人才优势,在供应链安全、产业链协同、需求侧匹配方面提出系列地质方案,形成一批可落地、可推广的地质支撑成果,推动湖南“4×4”现代化产业体系向更高水平迈进。

数智赋能·重塑地质勘查新范式

随着“人工智能+”行动的全面实施,数改智转将成为地质行业突破发展瓶颈、重塑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一跃”。要以人工智能与地质找矿的深度融合,推动地质勘查从“地质锤+罗盘”到“地质+AI”的现代范式变革。优化创新生态,打造“科研院所+地勘单位+矿山企业”地质科技创新综合体,推进“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定向引育“地质+AI”复合型人才梯队,建成“智能化主导、绿色化引领、系统化协同”的现代勘查装备体系,聚焦AI找矿关键核心技术加强科研攻关,打破技术壁垒与数据孤岛,让创新要素在产业链、创新链上高效流动。加快数智融通,依托基础地质、固体矿产、地球化学、物化遥感等系列数据库,引入深度学习与大数据分析技术,推动多源地质异构数据有效融合。探索建立具有湖南特色的智能找矿预测方法技术体系,实现勘查区块的快速精准圈定,大幅缩短找矿预测迭代周期,推动矿产预测从传统的“经验驱动”、单一的“数据驱动”向更高阶的“融合智能”跃升。形成示范效应,瞄准锂、金、锰、锡等优势战略性矿产勘查方向,优选平江金矿、永州锰矿、临武锂矿等重要勘查区块开展AI找矿示范应用,以点带面总结推广典型经验,推动找矿突破取得新成效、实现新跨越。

多域延展·开拓地质服务新蓝海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助力美丽中国、美丽湖南建设,是新时代湖南地质的核心使命与价值追求。要立足全国全省发展全局,延伸服务边界,不断放大地质技术、数据与成果优势,以“地质+”思维解锁多元场景,全方位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地质领域,以长株潭都市圈为核心,辐射省内重点城市,构建高精度地下三维空间模型,为城市规划、地下空间布局和韧性城市建设筑牢“地下基石”。农业地质领域,用好土壤“三普”数据成果,聚焦特色农业提质增效,精准圈定富硒、富锌等特色土地资源,为特色农产品种植规划、品牌打造提供科学支撑。文旅地质领域,集成旅游地质资源普查及成果,系统挖掘地质遗迹价值,策划实施地质文旅精品工程,打造具有高辨识度的湖南“奇山异水”名片。健康地质领域,深化“镉分布一张图”专题研究,开展土壤重金属污染溯源、治理与修复技术研发,加快构建覆盖全省的“健康地质一张图”。军事地质领域,围绕国防建设需求,开展军事基础设施建设地质环境评估,提供精准的地质信息与决策建议,为战略筹划、国防工程布局与安全运维提供有力支撑。救援地质领域,健全省、市、县三级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支撑体系和快速响应机制,提升地质灾害监测预判和应急处置能力,专业支撑抗旱找水、矿山应急救援,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湖南提供坚实保障。

点石成金·彰显地质价值新高度

地质部门以创造资源价值为根基,更以实现价值转化为路径,通过全链条服务、多维度创新,因地制宜拓展矿权价值、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渠道,将地质优势转化为地方发展优势。精耕矿权市场运作,紧扣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及矿业权出让制度改革要求,探索建立“勘查—评估—出让—监管”全流程服务机制,协助地方政府制定科学的矿权出让计划,引导优质矿权向技术实力强、环保标准高的企业有序流转,确保矿权出让收益精准注入地方基建与民生保障等领域,形成资源变现的直接价值通道。创新生态价值转化,以“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理念为指引,构建“生态修复+”立体化模式,将矿山治理、土地整治同步植入产业业态,因地制宜布局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绿色能源等产业项目,实现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的高频转化。依托地质碳汇调查技术,建立矿山修复、湿地保护等碳汇核算标准,对接全国碳市场实现交易变现,为地方财政开辟可持续绿色财源。打造良性循环模式,坚持“一矿一策、分类分步”原则,加速探采转化与存量矿权处置,联合实力企业参与新矿业权获取,推动矿业权结构优化升级。建立地质服务与地方发展的动态适配机制,精准对接县域经济规划,形成“地质赋能财政、财政反哺地质”的循环模式,为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价值支撑。

金融助力·注入地质发展新势能

地质事业的增长潜能要靠多元资本激活,也要靠金融创新破壁。要响应加快建设金融强国重大部署,用好国家层面支持发展股权、衍生品和资产证券化等政策红利,借助金融市场的力量,为地质事业注入源源不断的活水。以多元参与解困,建立“政府引领+企业主导+地勘支撑+金融助力”的多元参与机制,清晰界定财政资金引导作用、省级地勘基金杠杆效应、社会资本的市场化属性,多管齐下破解地质勘查开发投资大、周期长、活跃度不高等难题。以基金搭桥为引,持续发挥省地勘基金纽带作用,引导社会多元资金流向地质勘查领域,带动资源勘探、产业培育、价值转化全链条发展,推动各类资本在风险共担、收益共享中实现良性互动、优势互补。以渠道拓宽增活,统筹衔接湖南金融战略与产业发展需要,完善矿业金融体系,通过“贷、股、投”等多元化方式拓宽融资渠道,推动建立矿业金融风险补偿分担机制,放大投资效益,让金融资本敢投、愿投、善投矿业产业。以产品适配提质,引导湖南银行、长沙银行等本土金融机构围绕矿业权设计标准化抵押贷款产品,探索矿业权资产证券化(ABS)路径,鼓励省内大型矿业企业以采矿权未来收益为底层资产,发行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聚焦矿业勘查开发、绿色技术研发、地质装备升级等赛道,吸引耐心资本、战略资本持续投入,让“地下资源”变为“资本活水”。

改革破局·释放地质系统新活力

落实全会关于“改革全面深化事业单位改革”,稳步推进地勘单位改革,是湖南地质系统实现自我革命、拥抱时代变化的必由之路。在深化改革布局上循纲谋篇,对标中央、省委关于事业单位改革的顶层部署,稳步推进队伍结构优化布局、事业属性高效聚合,明晰地质系统“三性”定位,通过界定公益一类的公益服务主责、公益二类的协同定位、地质企业的市场方向,实现分类施策、精准管理,形成“公益筑底、市场增值”的良性发展格局。在做实公益职能上精准发力,推动地勘单位依规通过财政预算直接下达、重大项目总包、资源配置倾斜等机制,高效承接实施财政出资的地质调查、灾害防治、生态修复等专项任务,确保公益地质服务“不缺位”。在提升创新能力上持续突破,以数字化、绿色化、智能化转型为战略导向,强化地质数字技术研发、地质科学研究等核心职能,优化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推动地质数据整合共享、智能装备研发应用、绿色勘查技术推广,助力湖南地质跻身全国先进行列。在增强内生动力上纵深推进,统筹全省地质工作资源重组、平台重塑、功能再造,打破区域壁垒与条块分割,构建“权责清晰、协同紧密、运转高效”的地质队伍新架构,以改革凝聚系统合力,推动湖南地质事业在服务国家战略、支撑地方发展中展现更大担当、实现更大作为。

站在“十五五”这一转型突破的关键阶段,新时代湖南地质的发展构想不仅是对民生领域多元需求的精准回应,更是地质事业从传统服务向创新提质跨越的重要支撑。未来五年,湖南地质将以全会精神为引领,以真抓实干抓落实、以协同理念聚合力、以改革魄力破困局,在深度融入湖南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新征程中,书写更具活力的“湘地篇章”。

(作者系湖南省地质院党委书记、副院长 谈文胜)

来源:红网

作者:谈文胜

编辑:李海波

本文链接:https://dz.rednet.cn/nograb/646954/74/15393644.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地质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