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记者杨怡晴 张兴莎 何青 陈宗昊 陈杰 资兴报道
自7月26日以来,受台风“格美”影响,资兴全市14条主要干线公路交通中断。
7月30日22时32分,经过49个小时的双向持续奋战,从资兴市何家山乡何家山村到八面山瑶族乡的主干道S344省道69处滑坡点全部清理完毕,打通了通往此次受灾最严重的八面山瑶族乡的主干道。
7月31日晚,红网记者跟随资兴市人武部为民兵运送物资的车辆进入八面山瑶族乡。刚刚打通的道路曲折、通行能力较差,沿途随处可见山体滑坡的痕迹,且重要路段均有工作人员值守。
8月1日早晨,红网记者在资兴八面山乡看到,道路一片泥泞,村民正在积极自救。
抢通资兴八面山为何这么久、这么难?为了解答网友疑问,红网记者采访了地质、应急救援、水利等方面的专家进行解读。
三天降雨量累计8亿立方米
据测算,7月26日晚至28日,资兴市3天累计降雨共产生洪量8.01亿立方米,相当于57个西湖的水量。其中受灾严重的州门司镇、兴宁、八面山产生洪量3.2亿立方米。“由于暴雨中心区部分乡镇通信中断,部分雨量站遭到损毁,实际降雨量有可能更大。”湖南省水旱灾害防御事务中心防御部副部长刘燕龙表示。
7月30日航拍的资兴市八面山瑶族乡。(图源:新华社)
“如果说‘格美’台风伤在湖南,那么,湖南伤的最重之地是处在暴雨中心的资兴八面山瑶族乡。” 湖南省应急管理学会副会长、长沙理工大学教授卢毅认为,此次八面山受灾和应急抢修不同平常,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强降雨。
地质构造多砂质粘性土不利机械化施工
八面山是此次受灾最严重的地区,该地多低山丘陵地貌,地质构造中多分布有花岗岩、石灰岩风化层,暴雨袭击后容易发生滑坡、崩塌、泥石流和地面塌陷等地质自然灾害。该区原有道路蜿蜒曲折且较窄,此次强降雨导致主干道上出现多处滑坡点,区内地质条件差,滑坡体下滑方量大。
“八面山地质构造分布着花岗岩的风化土,我们也称之为砂质粘性土。” 湖南省矿产资源调查所地质灾害防治中心主任肖颖斌介绍道,“这种土壤在郴州其他地方也有分布,但砂含量较高,土壤粘性较低。而八面山的砂质粘性土很特殊,砂粒含量低,粘性土含量高,再加之雨后土壤湿度大,这就导致在抢修道路的过程中,重型机械容易打滑。”
7月30日,在资兴市八面山瑶族乡青腰村,铲车在清理垃圾和淤泥。(图源:新华社)
13公里道路69个滑坡点
肖颖斌告诉记者,抢险时,当地并未停止降雨,此时土壤的含水量非常高,挖掘机等应急救援设备作业的同时,岩土仍在向下滑动。“下面挖、上面滑。毫不夸张地说,打通一条几十米长的路,可能真要‘削’掉半座山。”
“从何家山村到八面山瑶族乡13公里的主干道上就有69个滑坡点,在道路抢通时同一施工点位基本只能容纳1-2台设备同时施工。”现场救援人员告诉记者,现场作业环境导致大型机械无法完全施展开,不断出现的泥石流对施工安全造成了严重影响,而巨大的土石方数量让疏通速度无法快起来。
此外,八面山瑶族乡位于大山深处,户籍在册人口约1.5万人,常住人口8600人左右,分散在16个村172个自然小组,大多村民居住在偏僻的山顶或半山腰,联通这些村落、自然小组和村民居住地的交通道路线路多、山路多、技术等级不高,道路崎岖曲折、许多在半山腰,且临水临崖高边坡路段多。
交通线路多、错综复杂,只能逐条抢修抢通,同时还要防止和处理二次滑坡、塌方,以及次生灾害,所有受灾道路难以一举全面抢修抢通。卢毅总结道:“地理地形、地质条件、道路状况、村落分布和村民居住等特点的综合作用,以及在严重暴雨袭击下,造成八面山道路全面应急抢通进度不快、困难大。”
8月1日早晨,红网记者航拍资兴八面山,山体上可以看到多处滑坡痕迹。
新闻背景:
资兴是湖南地质灾害隐患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据湖南省矿产资源调查所地质灾害防治中心资料,资兴一直是湖南地质灾害的频发地区。根据1:10000调查成果和汛前排查数据,资兴全市有地质灾害隐患点617处,占郴州市地灾隐患点数的43.5%,是湖南地质灾害隐患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资兴市所处罗霄山脉西侧、南岭山脉北侧,三面环山,东江湖湖区周边小气候发育,极端暴雨易发。花岗岩出露面积广泛,在强降雨影响下极易诱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本次受灾严重的州门司镇全镇、八面山瑶族乡大部、兴宁东部等地区均为花岗岩分布区。”肖颖斌介绍,复杂的地质条件,再加上此次极端暴雨的诱发,双重作用下导致资兴受灾情况超乎寻常。
来源:红网
作者:杨怡晴 张兴莎 何青 陈宗昊 陈杰
编辑:李意一
本文为地质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